欢迎进入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注我们
特色案例

真懂真学真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6月,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正式揭牌。2013年3月,我校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获批(广东首批、深圳唯一)。2018年深圳市曲艺培训表演基地在我校正式揭牌。2018年我校申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获批。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研究基地为依托,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社团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让学生真懂、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真懂真学真用的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模式。

图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授牌

一、主要做法

首先,通过科学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代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重点研究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形成历史、艺术特点、价值内涵,以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度、认同度。深职院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首批、深圳唯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学校成功立项深圳市教育科学2015年规划项目、广东文化厅2014非遗研究课题、广东教育厅2014高职教改项目、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4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国家职业研究院深圳分院2016年重点课题、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深圳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国家旅游局2013年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课题、团中央2016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学科共建项目、2016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5项、其他横向课题7项,共24项,研究经费超过400万元。发表论文10篇(均为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专著1部:《时尚的传统——岭南“香云纱”的民俗志》(民族出版社2015年11月)。其中,《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性研究》获得了深圳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阐释与技艺传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代青年学生所学习和传承。深职院开设了以下五类课程:(1)社团实践课:成立鱼灯舞队,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到校传授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同时开设《鱼灯编扎技艺》学习班;成立佾舞传承班,开设社团实践课《佾舞》。组织艺术团学习传承流行于粤东地区(潮汕和汕尾)的《英歌舞》。(2)将非遗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将非遗融入《信息设计》课程,组织学生设计关于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杂志、APP;将非遗与营销学相融入,开设《深圳本土非遗整合营销传播》课程。(3)开设系统介绍非遗的课程:《岭南民俗》等。(4)建设非遗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学校深圳文化场馆数字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为依托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实验室网站上建立了深圳文化地图(共144项),非遗二维码(共59项)。(5) 邀请剪影、剪纸、赫哲鱼皮画、景泰蓝画、麦杆画等多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讲课。

图片:佾舞课堂

图片:鱼灯舞课堂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演和展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代青年学生所传播和弘扬。组织青年学生积极传播非遗,在传播中将非遗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信念,外化为行为规范。深职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佾舞传承基地、非遗志愿服务基地、非遗传承工作室,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情况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重要内容,以评选传统文化传承奖学金为抓手,通过以下措施开展非遗实践活动:(1)志愿服务。学院以非遗保护社团为依托坚持每定期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2)社团活动。大力建设非遗类社团,目前有佾舞社等16个非遗社团,参与学生累计有10000余人。并以社团为依托定期开展曲艺进校园、京剧进校园、非遗进书院、非遗进校园、民俗歌曲大赛、民族舞蹈大赛等活动。社团学生多次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3)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社会调研,完成了多篇调研报告。其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获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艺术节之广东职业学校创新效创业大赛社会调研论文二等奖;《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荣获广东省社会管理调研大赛二等奖。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队获2012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4)展演展示。组织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50余次,从2014年起连续四年承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中心分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成果展。非遗学习传承活动获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2017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图片:鱼灯舞展演

图片:佾舞展演

二、传承成效

一是学生自觉学习传承非遗的氛围已形成。深职院2012年成立鱼灯舞表演队还需要依靠行政动员,2017年传承佾舞时有300多名学生主动报名。累计上万名学生参加非遗类社团(16个),80余名学生参加非遗类比赛获奖。

二是真懂真学真用的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模式获主管部门肯定。深职院非遗传承活动获2016年广东省第四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2016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是非遗校园传承经验获各院校高度认可。深职院以《真懂真学真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为题在全国非遗保护协会职教专委会2017年年会上向全国50余所院校做经验发言。多所兄弟院校来校参观,了解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模式。

四是非遗教育得到了校友的支持。2013年,深职院校友张南辉在学校设立传统文化传承奖,每年奖励一些在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表现突出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目前已经奖励了55名学生。

五是非遗校园传承模式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广东卫视、深圳都市频道等媒体报道深职院非遗活动50余次,称深职院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报道内容有: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走进大学;深职院“非遗教育传承基地”挂牌;古老佾舞在深有“传人” 深职院首届佾舞传承班开班;劳动节学习的人最快乐!佾舞进校园 培训不放假;深职院承办深圳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深职院创意中心:15个文创项目展现创客活力非遗魅力;深职学子和“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深职院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图片:媒体采访

三、价值分析

一是创新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在对具体非遗项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非遗有效融入创作创新类课程,采取社团式项目化的学习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实现了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以非遗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让青年学子理解非遗中的重要文化传统和价值文明,并将其解释成为自己理解文化、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文而化之”的过程。

二是创新了非遗传承的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当前城镇化建设等多重冲击下,以师徒式、家庭式为主的非遗传承方式出现了传承人老龄化和断层的传承困境。职业院校利用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有利于突破传承禁忌,促使非遗稳定生存、延续再生、创新发展。

三是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实现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具有表演性、正式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传统文化项目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加工作的仪式感和实效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