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上感受艺术与人生,专业中品味传统与创新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金石文化
传承几千年,历史悠久,集多种艺术手法与我国各种工艺、加工技术为一体,金石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是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几千年来上至皇权,国家政权权力的象征与代表,下至百姓经济活动信用的凭证。
鲁迅先生1928年游览西泠印社,对金石篆刻论述道:新的艺术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选择。他评价以中国印为主的金石文化说“饰文字为观美,大朴不雕,艺术为本,在于致用,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画”他一生以自刻的“戎马书生”一印为体,以志言志,表达自己以笔作枪,评击封建旧制度献身祖国的爱国情环。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与夫人杨之华,面对白色恐怖的统治,无所畏惧,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反动统治,他们二人的名字“秋白”“之华”,以回文印格式,自刻了“秋元白华(桦)”一印,随身相伴,以石言情,以石咏志,体现了革命者的爱情与乐观主义,憧憬着革命必将成功犹如秋天的白桦木美丽、丰硕。
“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我的目的是想引起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让读者能形象直观地了解篆刻艺术,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李岚清《篆刻原来·这样有趣》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华,是高度提炼、概括、升华并加以符号化了的人类文明遗产,它是教育的本体。而教育则是人类文化赖以延续、发展的命脉。
重视学生的传统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取向,学生崇清瀹智,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21世纪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的学科型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万计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在重技强能的同时,如何倡导使他们职业发展导向更清晰是新时期高学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以中国印为代表的金石文化是集诗、书、画、文字等多种艺术手法结合铸造、金属切削、模具设计与材料等多种工艺技术的一门不断创新的艺术。是一种适合在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教育重复形式。
一、我院金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从图联发展成象联文字,最后形成方联汉字的唯一国家。金石文字博大精深,古代人从摩崖的凿刻文字,到甲散字用以记载史书,逐渐扩展到器皿,青铜礼器文字的精密铸造,一直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印景盛世。联成了灿烂的源渊流长,金石文化包括金石文学、篆刻学以及中国印文化,是中国民族艺术的奇葩,中国古文字与书法,融合金不铸刻的治印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联式。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走向世界,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院前身时浙江机械工业学校的几位教师部分学生开始建立了书画篆刻小组,以“了解金石、研究印学、技艺相融、学以所用”为宗旨,他们在一起研究印学、切磋金石篆刻,了解青铜印的铸造,铁印的凿刻,玉印的解磨,使这门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国粹艺术在校园内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二十年来,我校师生对金石文化的执着热情,使我校的金石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中广大学生的得到了美的熏陶。石印的镌刻,并结合我院艺术教育,结合专业的技能制作不同的作品,应用于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参加各类人文大赛。
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技能节上不断有佳作涌现。这种艺术与技术相融的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制造类工科院校培育的文化载体。南岸印社、南岸书画社、南岸诗社等艺术社团非常活跃。而最具有传统艺术内涵与专业特色的是南岸印社,以及在校园内处处渗透着的金石文化。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八年时间里,以中国印为代表的金石文化发生了五件具有里程碑的事件。
1、2001年,中国印作为国礼赠给参加上海APEC会议的各国首脑;由江泽民主席作为国礼赠送,同时印谱被定为国家一级藏物,这是中国印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是中国印开始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2、2003年西泠印社走过百年历程。西泠印社成功举办的“世界印文化节”,高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大旗,成为中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团体。活动期间国家、省市有关领导、海内外印人和有关学者、全世界100多个印学社团代表前来参加活动。从落后走向进步的百年振兴,显示了中国印的巨大魅力和无限生机;
3、2006年,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诞生。这个会徽心中国印为载体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中国印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将伴随北京奥运会,使中国金石文化走向世界。
4、李岚清对中国印的身体力行及其专著《篆刻原来这样有趣》的出版。李岚清从党和国家领导工作岗位退休后,致力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李岚清以其独特的身份从事中国印并出版专著,以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推介中国印,这是篆刻界的一件大喜事。事件本身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典型意义:一是中国印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训广泛共识。二是对中国印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第一次提出了“石言志”的命题,实现了中国印从“视觉艺术”到“综合艺术”的提升。
5、2007年,“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的发展,标志中国印开始走下“象牙塔”,走向社会和大众。
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西子湖是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历代有不少文人学士、英雄豪杰,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同时随着文化的滋养,也产生了不少的著名印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形成了印学史上有名的"西泠八家",并绵衍数百年。他们都为中国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天下名城、人杰地灵、数百年来,涌现的印人之多,可说是全世界惟一的城市。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院自2004年以来,将“金石文化”作为工科院校全面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重复联式,倡导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结合,作为必修课向全校每一个学生介解金石文化的产生、意义、作用。联文的多种与之有关的选修课,成功申报了省精品课程,成立了专业性学生社团。建立了工作室、营造了校园环境,举办了大型金石文化活动,为推动中国古今的金石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作出了努力。
二、金石文化工作目标
通过金石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发展,促进心灵自由成长,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努力培养技能与人文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而作为国民教育龙头的普通高校,更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责任,弘扬和推广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施方法与过程
我院较早的金石文化作为人文教育内容,已入学生课堂。自1984年以来,一直在倡导和推动金石文化的建设工作,二十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我院倡导“技术与人文相融、技能与艺术并重”的一个典范。
1980年,3月成立了“书法篆刻集邮”协会,自编教材,举办了首个篆刻培训班,创作了“尊师重教,育才兴邦”等一批作品
1983年尝试了以铜精铸的联式,制作了“铜与牛角”的印篆若干枚。
1986年7月1日,由教师左家奇、学生张关南共同创作的印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入展浙江省省级机关首届七一书画展。
1984年,我院教师赵承钧、王关忠、左家奇、学生蔡显军、张关南等师生共同发起《集邮印谱》首日封、纪念封,在党的生日、国庆、教师等重大活动进行创作,以“金石集邮融一体,方寸天地味无穷”的联式,将纪念封传播全国各地,还远涉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得到艺术界的肯定。
1985年起,“篆刻集邮协会”的师生创造性地将篆刻与集邮相结合,推出一种新型艺术。共同编印了《集邮印谱》系列,每年一册,得到了全国书法名家郭仲选、朱关田、刘江、沈定庵,全国邮协副会长张包子俊、马任全、赵善长签题和勉励。贺龙元帅夫人薛明还在1987年7月1日在师生纪念贺龙元帅诞生90周年的纪念封亲笔签名。
1987年,学生周国方、饶玉华的作品入选浙江省机械工业职工书画一、三等奖。
1992年学院校庆40周年上,师生共制了纪念封与明信片。
1996年学院“篆刻集邮协会”被省邮协,评为先进集体。
2004年,学院在总结20年的金石文化基础上,先后制订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规划》,成立了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人文艺术教研室、教职工组建了钱塘艺术、学生以“钱江潮涌南岸,金石印证桃李”为意,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个印学研究社团——南岸印社。
2004年9月学院将“篆刻与金石文化”作选修课,全面推出,首届招生116名。
2005年9月学院在每个专业计划必修课中列入了艺术教育。将“金石篆刻”以理论、欣赏、实训社会实践四大环节8学时。电信系李舒弟获的全国大学生首届展演一等奖。(全省高职唯一大奖)国内影响较广的《美术报》以“人文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蓬勃开展”面向全国报道。
2006年由教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简明艺术欣赏教程》、其中书法篆刻单独成章。“书、画、印”三人展成功开展,省文联高而颐书记亲临展厅并题词。
2007年《艺术欣赏与教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篆刻概况与欣赏,篆刻技法实务、篆刻创作上网实播,数控专业机制,模具专业学生用现代技术刻制了“巨印”。
2006年9月,南岸印社举行“印行邮路,重走长征”大型活动,数十位学生将长征著名圣地的地名刻成印章,连同邮政部发行的长征纪念邮票。以及圣地的今古变化,制成实案封,进行实案、实收。并制成20本的“印行邮路重走长征”长卷,浙江教育网、浙江书法网、中国书法报、美术报均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7年8月1日,邓读会与南岸印社共同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大型篆刻长卷创作和展览。
2008-2012年,开发《篆刻技法速成》,提出“六步速成法”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2013年起,包含金石与篆刻文化独立章节内容的《简明艺术欣赏与教育》,入选浙江省重点教材,作为公共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课,并重点在机械、模具、数控、铸造、工业设计、产品造型、机电等专业开展与专业实训相结合的文创活动,开展素质教育“技术与人文相融”的项目实践。
2015年,第二届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师生书画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篆刻作品获二等奖。
2018年,在南岸艺术中心增设金石文化艺术工作坊,指导教师为蒋招升,在蒋招升老师的指导下,金石文化艺术工作坊持续培养一批具有金石篆刻技能的人才。学院邵文娥书记的篆刻作品在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校长风采奖。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在金石感受艺术与人才
任何艺术都有可能成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新的、被关注的焦点,它可以因为对于传统元素的恰切运用,篆刻艺术与建筑艺术同为立体艺术,而有着更为容易结合的条件。在学院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溶入大量的金石元素。如“归原樟”景观,九棵樟树植于艺术广场西面,枝理相连。树后四池喷泉,流水顺阶而下,循环往复,涓涓不息,意为万物变化,皆来自本原。而在前面左右两侧各立一块由名家与教师刻有“推本溯源”、“九九归一”的二方巨印雕塑,使景观朴素大方、标识明快,易于欣赏。在“天人台”景观,则在台面嵌铜砖二块,由数控专业师生篆刻“天地氤氲,道法自然”八字,意蕴良深。而在“行健碑”上篆刻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广大师生一起共勉。学院还在其它的景观中运用了大量的篆刻元素,将篆刻艺术的特色与景观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相结合,在校园内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装饰风格,以及深厚的篆刻艺术区域氛围,极大地凸现学院的文化特色。
以“中国印”作为标识,广泛引用各种场面、学校的宣传册封面一方,“求实、求精、求新”自然联状的朱文印,大朴大气、喻示学校55年的历程与校训。学报、院报、系刊、社团报更是灵活参插各种印章。定期的印文化展,更是一次重点的而全面系统的金石文化传播。
(二)依托专业,将金石文化渗透到技能和艺术相结合的教育中。
学院在评估和创建示范中,总结的具有制造业特色的“浙江机电高技能人才”的“四结合”培养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人才相融,技能与艺术并重”,金石文化就是适合制造类高职院人文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重复载体;
(1)材料专业根据不同材质(金、银、铜、铁、陶、石、玉)总结出不同的加工工艺。金、银印的雕镂、青铜的浇铸、铁印的制模具、石印的挥刻、玉印的“解磨”。无不与专业有关,大学生铸造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方青铜印,送到教育部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展,获得好评,并印在成果展的邮票上;
(2)模具专业从青铜印了解到,古代印模的精致与完美。而今大学生用线切割,电火花,数控铣加工成产品上的精致的篆刻文化元素商标,用于各类机械产品上。
(3)数控专业在现代加工中心,通过编程后可加工金属巨印,作为城市景观。这些将艺术应用于实际,并在实训中得到体验与美的享受。
(4)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把大量金石与篆刻的图案应用于各种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把这些元素做在围巾、扇子上,出口后引起外国同行的称赞。
(三)寓教于乐,将金石文化融入到政治思想教育中去
通过《篆刻技法速成》,提出“六步速成法”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品法、提炼人生、能文能武、全面发展是高职学生的定位。
(1)在金石文化教育中,以共博大精深的内涵与许多悠久历史,均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好题材。从古代“完璧归赵”、“国魏求赵”的著名典故到鲁迅、瞿秋白、闻一多的人生与金石之缘,融进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前赴后继的金石永恒般的志向与精神,均是我院“方园大讲堂”的著名报告。
(2)以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以石言志,以石言情的大型创作活动,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人间美德的载体。以“印行邮路、重走长征”到“金戈铁笔、铭刻80不朽春秋”,以“中国印迎奥运”到“情系汶川、大爱无疆”,一次次成功的创作,吸引着全院师生的关注与欣赏,成为我院思政工作的一大亮点。
(3)针对每年的重大事件开展大型主题创作活动。篆刻艺术的独立性和文化性,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在形式上,都不再是只孤立地供人进行艺术欣赏,它又与其它的艺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正如有专家说,每一方印就是一种志趣和理念、一首诗、一篇散文、一幅画、一首歌、一段故事。学院特别是从06年开始,将篆刻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形式,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四)注重软硬件建设,为金石文化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学院从1981年小规模培训班到2002年始就普遍开设了篆刻艺术的选修课,2004年始开设各类篆刻艺术讲座、2005年自编出版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教材,2006年将艺术欣赏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2004年投入数十万元建设了书画篆刻创作室,聘请刘江、余正等篆刻大师指导,定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交流等活动。同时,在西泠印社印学馆、西湖美术馆、唐云艺术馆等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参观交流的主要场所,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视眼。分别在2013年、2014年,由学院左家奇老师主编的《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发行了第一、第二版。2018年,学院加强了南岸艺术中心长安校区的扩建,为学生提供了教学、活动、学习交流的硬件场地。
(五)借力传媒,将金石文化引向到师生大众中去
1、建立网页
2、出版印学知识、历史重要人物的书籍
3、针对艺术节出版金石专题册,介绍印学知识,学生作品、印学动态、及名作欣赏等内容;
借助现代传媒,“中国印”使得篆刻艺术更多地与崇高性、装饰性相关联,它使得篆刻艺术从一种个人的私好走向一种为大众普遍接受、欣赏的更广阔的空间;从一个由一小部分人、小团体研究走向一个大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研究,并在奥运会这种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活动中充当万人传播符号,它所蕴含的主题,使它拥有更多的收藏者,而具有高度的装饰性的“中国印”的购藏者越多,就越能产生有利于保存篆刻元素的土壤和条件。
(六)打造精品社团,将金石文化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
依托社团,建立了一支艺术教育队伍。二十年来,学院从师生共同参与的书画小组发展成现在的“钱塘艺社”与“南岸印社”,不断有师生充实到团体中来,教师中有浙江省书画家协会会员四人,国家美术师五人,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人,专业水平高,他们不仅指导学生创作了几百方篆刻作品,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探索金石文化的教育新途径,先后在《美术报》、《中国书法》、《书法报》等艺术理论媒体发表论文十几篇,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李岚清《篆刻原来这么有意思》书有感”征文活动,并组织出版成集。同时,南岸印社还在学生中建立了书画篆刻协会,每年广纳学生会员,并组织400多名学生开展篆刻艺术的创作活动。经过多年的校园实践,培养了一批有水平的篆刻艺术爱好者,在校友中广为美谈。
学院还邀请西泠名家担当印社的指导专家,定期来院开展艺术讲座,现场笔会,学术交流等,使学院的篆刻艺术与西泠印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社团除了日常学习交流外,还开展了各类拓展主题活动:
1、“印行邮路·重走长征”纪念长征艺术创作活动: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学院70名同学精心设计的数百枚盖有“长征胜迹”的鲜红印章,贴有新发行的“红军长征70周年” 纪念邮票与机电学院校园风光为主题的个性化邮票的实寄封,于12月12日发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30个著名地点:遵义、娄山关、泸定桥、腊子口、吴起镇……。将中国传统的“方寸型”篆刻艺术与同属“方寸型”艺术的邮票相结合,以“票、印、邮截”融为一体的“集邮印谱封”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大学生社团和二课堂活动这一创作渠道,使大学生人文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让长征胜利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青年学子前进的强大动力。
2、“中国印迎奥运·圣火传九州”迎奥运艺术创意实践活动:学生以中国历代各种印的风格刻制奥运圣火传递途径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名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奥运、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并了解和认识篆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和圣火在神州大地传递的庆贺之情。
3、“心系汶川”专题创作活动:学生将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关注,以印章的形式表现出来。
4、“新西湖十景”人文扇专题创作活动,学生将新西湖十景以印章的形式进行了表现,并与王星记扇厂合作,开发了文创产品。
四、工作成效与取得的经验
(1)依托金石阐述了“精益求精、精密制造”的“求精”文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业无止境,惟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方能创出一流的事业。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世界制造技术中心是高持能人才的神圣使命“浙江制造”只有走上高附加值,高品质的精密制造,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求精”是学院的精神,也是“机电学生”必备的素养和品质。是我们“服务浙江制造”的法宝。求精,就是要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自我加压、自我鞭策。
通过《篆刻技法速成》,提出“六步速成法”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我们对金石文化的教育内涵中赋予了其精神,使教师、学生在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注重精益求精、精雕细磨、精心攻读、精耕细作,校园形成了一种严谨的作风、严格的学风,值得成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品牌。
(2)以德为先,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金石篆刻结缘于书法、国画、诗歌,并和他们一样,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独特性等艺术特征,具备一般艺术所具有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等社会功能。更具备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人文积淀。融进许许多多的典故与哲理、可歌可泣的先辈与烈士,金石文化博大精深与历史传承是我国民族的精神所在。通过文化建设,引起了大学生对金石文化的了解、感染和陶冶。特别是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时代,就更需要大力提倡书法、国画及篆刻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我们让祖国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也应成为青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育人,关注了学生精神成长。
印,信也。印章篆刻出于防假检伪的需要,是古代作为权力的象征和昭明信用的凭证,印章是艺术,更是作为凭信的工具,这是检奸保信的信物,荀子认为,随着欺虚伪诈的盛行,人们对信义的要求特别强烈,诸种如印章之类信物应运而生,他说:春秋以降,“强凌弱,众暴寡”,在此充满讹诈、倾轧的社会里,人们渴望着信义,呼唤着真诚,借以印与契来确保信誉、信用之实行。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正在侵蚀和扭曲着人们的灵魂,包括诚信在内的中国的一些优良传统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谈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时所指出的:“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信用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需“隆信”,并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诚信的社会。从这个方面来讲,金石文化所具有的诚信教育功能。至今,盖一印,犹如千金承诺,是大学生遵纪守法的公德。
(4)科学发展,创新求变的教育
金石文化大家以方寸为尺寸,在方寸之间,寻求疏密对比,方园相映,参差为美,通过奇思遐想来经营布局,或求气势磅薄的章法,或求典雅、温尔的韵味,小小天地、千变万化,反对安步就班的庸稳。阐明“创新求变”的精神,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在现代竞争的节奏中,通过金石文化的演释与熏陶,倡导大学生思变求新敢于竞争的职业发展导向,成为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生大课题。
(5)成效与成绩
通过大学生社团——南岸印社这一平台,在素质教育中,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金石文化”作为工科院校全面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形式,倡导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结合,成功申报了省精品课程,成立了专业性学生社团。在西泠印社支持下,出版了《篆刻技法》,提出“六步速成法”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建立了金石文化艺术工坊,举办了大型金石文化活动,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篆刻作品先后获得浙江省艺术比赛一、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大赛一等奖。2008年“金石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文化品牌,2013年获得教育部文化素质教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推动中国古老的金石篆刻与现代技术教育的结合作出了努力。
总结:
当代社会环境下篆刻作为纯艺术、独立艺术,在表达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意图方面大有可为,篆刻作为传统艺术的一块重要基石,对我们挖掘和升华许多实用艺术方面大有可为,同样,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在与时代发展接轨中展示独特风采,肩负建设先进文化的使命方面,我们认为也将大有可为。
项目团队构建:
单位负责人:周纯江
项目顾问:左家奇
项目负责人:金薇
项目成员:张伟、田音泉、王卫星、蒋招升、张跃明、蒋金岳、李霞、李莹珲、於筱、陈锦、吴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