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业育人
——浙江金融职业学校金融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金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植根于金融文化这块沃土是毋庸置疑的。金融文化是浙江金融职业学校的职业标志、是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的综合显现,金融文化育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生鲜明职业能力的锤炼过程。学校通过金融文化育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生鲜明职业能力的粹炼过程。
一、营造全景的金融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走进浙江金融职业学校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金融文化气息――八米高的主雕塑“立”,其正面看是古铲形币,镌有“汇通天下”四字;校园内所有主要建筑物都是以金融机构的简称冠名的:兴业行政楼、浦发图书信息中心、深发展教学楼、国寿保险教学楼、华夏田径场、中信广场等等,学校西北角葱茏茂密的是“绍兴金融林”,图书馆东侧供学子门徜徉闲坐的是“嘉兴金融长廊”;国信教学楼下,是以“孕育”命名的贝壳状雕塑,贝是人类最古老的货币,既象征着金融的渊源,也生动地展示了学校育人的关爱之情。最醒目的是,在学校主干道上,有一组桥、石、画组成的景观“金融之旅”:“由此而前,你将经历一次与金融的亲切对话……”,桥的两侧栏板上,镌刻着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行标以及诸多知名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徽标名称,桥北端的一块巨石上则刻有几乎全部浙江省内地市级以上商业银行的行标。这些陌生或似曾相识的图案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往往会驻足察看甚至触摸一番,也有几个学生因为对一个图标的归属认识不同而在路边争执起来,甚至“打赌”求证答案。从兴业行政楼到广发文体中心,从中信广场到金葵花艺术中心,所有的楼堂馆所都由校企合作单位冠名,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师生都能感受到金融的文化、职业的气息。
二、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文化育人环境
金融文化在本义上是一种融通文化,学校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其中的含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静态方面,学校投资数百万元建立“货币金融博览馆”、“金融票据馆”,这是省内第一家在高校建立的货币博览馆,它搜集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以及国外的大量货币,陈列了诸多交易现场和交易设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的融通智慧和金融文化之美,给以前从未接触过金融的学生和外来受训人员以极强的文化冲击力。建成具有现代金融象征意义的“金苑华尔街”。华尔街的外墙上,镶嵌着显示即时沪深指数和外汇牌价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华尔街内,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各种理财产品展示其中,并建有模拟实战平台,引入学校金融系的“808投资工作室”,开办学术沙龙,不定期举办投资创富论坛……
动态方面,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每一个年度的规划上就非常突出金融文化的主题设定,无论是上半年的科学文化艺术节还是下半年的社团活动节,金融知识讲座、股票擂台赛、技能大赛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生动的形式、专业的契合、增值的喜悦给了青年学子们以很大的文化暗示,融通之美得以传递,金融文化逐渐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
金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由于从业状态和就业环境的不同,常被称为不同于白领、蓝领的“银领”。为这“银领”二字,浙江金融职业学校整个金融知识和职业能力传递上做足了文章、下透了功夫。首先是金融通识教育。只要是浙江金融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论哪个专业,一进校,都要上五门校本课:《金融基础》、《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大金融类相关专业都要过两个技能关:“点钞与反假货币技术”、“中文输入”、“传票”。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提出“两个1/4制度”,即专业课程中的1/4的教学内容或1/4专业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讲授。实施这种制度,虽然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教学运行和调度也有不少矛盾,学校也要投入大量财力,但教学效果好,学生喜欢听!
三、锻造全融合的以业育人载体
2008年3月学校创设“银领学院”,是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先后与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浙江泰隆银行、台州银行、宁波银行、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信达期货等60多家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银领学院学生规模每年保持800人左右,10年来已累计培养9567名毕业生。经过银领学院与订单单位一年的共同培养,98%以上的学生达到了订单单位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被订单单位录用,毕业时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此举在金融教育界引起瞩目,更在广大学子心中激起了波澜――如何接受金融文化的全面熏陶,以一种真正的“银领”姿态迈入金融行业,成为学生一个普遍思考的问题。
银领学院一是实行订单人才培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实现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意向、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工作流程与教学过程、岗前培训与人才培养的全面对接;二是搭建订单选拔平台,实现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意向的精准对接,通过订单选拔与培养平台,订单单位的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意向充分表达,完成了精准的对接,保证了90%以上订单班的学生能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订单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三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了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各订单单位则结合各自的要求制定自己班级的行业教学方案,统筹考虑实习进度和上岗时间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组织实施,保证了教学内容、实施进度和岗位要求、上岗时间的紧密衔接。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订单单位则侧重于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双方有机协同,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银领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一方面体现了金融高职开放办学的教育特色。订单培养,确立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学院在引入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标准与需求等方面,使企业有了积极性,解决了开放办学的难题。银行的培训基地、实习网点都根据教学需要对银领学院教师和订单班的学生开放,银行的职业技能竞赛、业务比赛等活动也都主动邀请银领学院的师生参与。浙商银行、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等银行甚至直接将培训基地建在了学校,实现了双方教育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第二方面实践了优质银领的人才培养目标。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取得了突出成效。每年都有大批银领学院毕业生在银行的职业技能比赛、业务竞赛、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特别是在银行系统的职业技能比赛中,银领学院毕业生不管是获奖人数还是获奖等级,都令行业刮目相看。银领学院的毕业生每年都是订单单位各分支机构争相选聘的对象,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还发挥了辐射引领的示范效用。进入银领学院订单班,实现到金融机构优质就业,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就业梦想。低年级学生以银领学院订单班选拔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银领学院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水平作为自己努力的标杆。银领学院学生也经常回原系、原专业参加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确立目标,指导、引领他们的成长成才,对推进全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是铸造了“三维文化”育人体系的专业基石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广泛汲取中外职业院校的办学经验和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又寓含高职院校办学共性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所谓“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是指“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三个维度上的交融。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统一,是浙金院育人的文化之魂;金融文化是金院学子的文化主干,是其立身之本;校友文化是浙金院育人的文化之链,是学校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诚信,是现代金融的灵魂。学校在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培养,早在学校筹办高职院校之初,就将学风清晰地定格为“诚信、明理、笃行”,高举诚信文化精神之旗,并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保障、环境营造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培育和践行现代金融从业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使诚信文化渗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
校友是学校的名片。窗体顶端
校友,是学校的名片。学校办学四十多年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机构输送了近6万名优秀的经济金融人才,约占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的1/4,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有近百名校友成为省级分行及以上领导,其中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5000余人,学校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由于“浙江银行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会”这一法人社团的注册存在和良好运作,同时也由于金院人固有的情结,“校友”,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已不再是单个的历史名词,而是一种文化,已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成为学院和谐办学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友文化渗透在校园环境的每个角落。
诚信,让学生立身;金融,让学生立业;校友,让学生立世。“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实现了时空的交融和汇聚,让学生优质成长成才有了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