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号召,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挑战、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都在呼唤着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全面培育现代“和谐职业人”。
为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中日益突出的观念障碍与现实难题,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企业需求调研,结合自身传统和特色优势,依据科技人文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系统性地提出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和谐职业人”新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系统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新模式。在价值引领、系统整合、规范量化等策略方法指导下,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实践成果。
一、整体思路
以“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职业素质培育工程,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科技与人文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以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人文素质为根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惠及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大批知识、技能与素质相协调、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和谐职业人。
原创性地提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和谐职业人”新理论:一体:培养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素质(四种素质)相协调的现代“和谐职业人”。两翼:依托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两种资源;三阶: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四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五德:爱、学、诚、敬、新;六能: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运用、表达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创业。
率先倡导和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2005年高职教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状,率先倡导实施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绿韵工程,获全国特等奖和三项省级文化品牌。2007年在我校召开全国首届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将建设成果向全国高职推广;2006年发起筹备、2011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全面推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发展。
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系统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新模式:本着价值引领、系统构建、有序递进、立体展开、考核保障原则,以企业文化融化、传统文化内化、课程建设深化、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实践悟化、专业渗透细化、师资队伍强化“七化”为实施路径,创造性地构建和实施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新模式。内容上注重专能、通能、素质协调发展;途径上注重工学结合、实习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渗透的统一;层次上实现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协同。
二、方法与过程
(一)主要方法
价值引领策略。成果始终把“和谐职业人”的育人理念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引领,确保高职教育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并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中提炼出“爱、学、诚、敬、新”五个价值取向,作为职业人文素质的核心,贯穿在“七化”行动中,突显高职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系统整合策略。成果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和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资源、途径、形式、载体的系统规划整合。资源上重视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途径上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整合,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教师的主导性、环境的潜在性、专业的渗透性等作用。
规范量化策略。成果注重开发规范性和操作性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实用和推广价值。内容上提炼共性特征,如“三阶、四质、五德、六能”;途径上“七化”体现教育的规律性;载体上体现规范性,如“爱之魂”、“诚之语”等五大主题活动;“四千工程”、七大专业文化品牌、七类专业素养手册等;评价上以素质分、素质学分、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实现定性向定量的转化。
(二)实践模式
1. 在时间上以爱、学、诚、敬、新“五德”主题教育作为推进的轴心,按照每学期一个主题有序展开;途径上七大行动齐头并进;层次上按照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协同配合,从而达到系统整合的效果。
2. 根据素质潜在性、积累性的特点,探索融过程性与结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力求实现素质教育考核由软化走向硬化。
学院制定《学生课余素质教育评价方案》,素质学分进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并颁发《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载体。公开出版《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余实践导引》,为众多院校采用。
评价模型如下图:
三、经验及成效
该体系于2005年启动实施,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优秀评估中被确认为特色项目,经过2009年省级示范院校建设的优化、2010年国家骨干建设的提升完善,2011年鉴定并推广应用至今,其经验成效如下:
推动育人: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对17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评价优良比率由2005届的86.2%、80.2%上升到2012届的99.82%、93.54%;就业率从2005年的97.02%上升为2012年的98.95%,高出全国骨干院校5.65%,获“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浙江物产集团(世界500强)创利千万以上的部门负责人中有38%为我校毕业生,学校被集团授予人才培养特殊贡献奖。学生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获“浙江省文明寝室创建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平安校园建设成果评比三等奖(省内高职唯一)。学生素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原主任麦克林的高度评价。
推广应用:在全国“高教国际论坛”等各类会议上作经验交流52场,在全国450余所大学和中高职院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40.5万人;汽车文化、教师专业文化获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应用于浙江物产集团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员工2.5万人次/年,被评为“浙江省国资委优秀宣讲团”。
示范引领:开展相关课题研究69项,其中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10项;发表论文121篇,其中核心期刊37篇;出版专著教材29部。校园文化成果获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评比特等奖,教育部工作简报专题报道,推广成功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媒体报道280余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基于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我校于2010年被推荐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高职唯一委员,2011年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被推荐为副会长单位。2013年被推荐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14年,《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课题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随着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我校将持续围绕“和谐职业人”的培养,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力争将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和谐职业人”培育,建设成为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