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注我们
理论探究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

1.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水平、有效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国工匠,成功与否事关我国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升级。


2.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高职内涵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实质要义是基于国家战略、地方实际、学校基础,强化专业集群发展的理念,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产业链的办学思路,不断扩大专业发展面向,激发专业发展活力,形成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3.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应然追求。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仅要单向度地适应国际标准与规则,还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标准与规则。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就要通过一定周期的扶优举措,进一步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形成的国际可认可、方案可对接、经验可复制的模式加以推广。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属性特征

1.标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石。首先,要树立标准化办学的强烈意识,争做标准办学的“示范者”。其次,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发,争做一流标准的“制定者”。最后,要率先开展标准的国际化,争做中国标准输出的“先行者”。


2.制度: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首先,1+X证书制度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突破性、创新性的重大制度设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要成为落实1+X制度的“主力军”。其次,专业集群发展是职业院校适应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式发展模式的一种应然性选择,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要率先成为专业群制度创新的“引领者”。最后,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提升是职业院校激发内在发展活力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要成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的“拓荒者”。


3.队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有一批专业化、结构化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其次,要有一批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队伍。最后,要有一批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


4.平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载体。首先,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要体现高端性,合作对象、目标定位、资源建设都要体现高端性。其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要拓展新路径,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形式,而要探索不同形态。最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要形成共同体,把合作平台提升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新层次。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方略

1.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目标任务与举措,1+X制度更是集中体现了育训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把“1”做好。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学生取得多类型、多层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灵活、及时和多样化的通道。


2.优化治理结构,坚持党的领导、章程统领。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晰与优化党委在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权力以及政治职能。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依法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章程并建立健全与章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要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运行模式,深化二级管理改革。


3.聚焦专业建设,坚持集群发展、特色取胜。首先,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内部职业岗位群的分布特征科学组建专业群,依据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联模式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群类型。其次,构建适应专业群建设的创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机制。最后,系统规划打造“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的内在逻辑关联,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4.提升师资素养,坚持师德引领、引育并举。首先,要加大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彰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独特性要求。其次,要构建系统化、阶梯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按照分类、分层的原则,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生涯成长路径。最后,要以专业带头人队伍为核心,探索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


5.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立足地方、精准对接。首先,应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建立类型多样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其次,应创新并完善产教融合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应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


6.加强国际交流,坚持双向互动、标准输出。首先,要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基于学校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其次,要以标准建设为引领,向世界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最后,应坚持以质量为先导,逐步建立评估主体多元的国际化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


注:

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3期(原文字数:10240)

2.作者简介:梁克东(1972- ),男,浙江新昌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成军(1963- ),女,浙江兰溪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