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是指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构建的“以《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以及在课程基础上搭建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三个平台——修身实践平台、活动育人平台、回报感恩平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成果创新提出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将中华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文教化思想进行了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现代转换,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立人”“养人”“成人”,并分别以“礼”“艺”“行”为基础,解决了文化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抓手和实施路径、教育内容与方式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以及缺乏切实可行的运作和保障机制等突出问题,将价值引领、思想锤炼和艺术熏陶融为一炉,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为公共基础课改革提供了有效借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案例背景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愈益产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相较而言,文化素质教育却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抓手和实施路径、教育内容与方式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实施缺乏切实可行的运作和保障机制等问题。聚焦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入点,在不占用过多学时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素质熏染。
就素质教育内容而言,中西方文化无疑都能为我们提供诸多资源。然而,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面对中国学生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淡薄、文化自信不足、对历史传统与现实问题认识偏颇等现象,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显得尤为重要。鉴此,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固本”“铸魂”“打底色”工程的定位,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在此理念下于2006年成立国学研究所,全面统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聘请叶选平、张岂之等专家担任顾问,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模式、路径等深入讨论和精心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立足第一课堂,于2006年9月起开设《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及古筝、书法等艺术选修课,开办“城市国学讲坛”,渐次形成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阶梯提升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用好第二课堂,2006年以来成立了国学经典讲习团、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2006年举办首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开展琴茶雅集等传统文化活动;2008年起陆续建立先烈东小学等28个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展传统文化义教等社会服务,“行以成人”的三个实践平台逐渐完善。成果于2007年获校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09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我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获专家组高度认可。
二、案例主要内容
本案例遵循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的教育规律,构建环环相扣、互通共融的“一课三平台”模式:通过理论奠基、实践养成的“一课”(必修+选修+讲坛)为学生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健康人生观打下牢固基础;通过学以致用、行以致知的“三平台”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先贤智慧,由“明理”转向“笃行”,实现理论点拨、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
(一)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创新“礼以立人、艺以养人”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1.创设“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全面普及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底。根据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和高职学生理论素养弱、实践欲望强的特点,创设适应高职课程体系的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纳入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截止2017年,累计31962名学生修习了课程。课程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国学精粹》教材获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网络课程通过广东省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认证,获评广东省网络课程三等奖,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开设“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程
借鉴中华诗教、礼教、乐教传统,结合学生兴趣,常设《古诗词吟诵与赏析》等琴棋书画诗礼茶各门类共28门“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累计9859名学生修习课程。选修课将技艺传承与技能竞赛相结合,让学生乐学善用,涵养性情。出版《中华传统礼仪》等教材7本、《岭南琴学丛书》5本,制作了网络课程10门、系列微课6门与AR课程资源,《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获广东省网络课程三等奖。
3.开办“学术性+趣味性”的传统文化讲坛
在“国学精粹”教学模块中设计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城市国学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艺术大师登台开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家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截止2018年12月讲坛举办272讲。《城市国学讲坛》出版9辑,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二)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创新“行以成人”教育载体
1.搭建修身实践平台,唤起学生文化自觉
以传统文化兴趣社团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琴棋书画诗礼茶等生活雅艺为修身内容,让学生在雅艺研习、技艺竞赛等活动中涵养身心,唤起文化自觉。2006年至今共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成为全校最活跃的社团群体。以2018年为例,社团注册人数达1246人。茶艺社、国乐社、墨阁社在历年全校社团评优大会上获冠军社团、人气社团等荣誉。学生社团经常为各类大型活动、会议提供服务,展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国际儒联“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后,有代表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没想到,一个由普通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组成的志愿者,能够为会议提供这样全面、这样周到的服务。这当中除过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还有孩子们通过接受国学教育所收获所焕发出来的不尽爱心。”
2.搭建活动育人平台,引导学生文化认同
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性教育。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连续12年举办全校“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精心设计比赛主题,通过规定动作、才艺比拼等比赛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二是开展传统礼仪节日活动,举办了8届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明礼守仁的优秀传统,提升文化自觉;开展上巳节、端午节等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三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际交流活动,如连续7年举办广州地区大学生现场书法临摹大赛,仅第七届就有46所高校370余名学生参赛。自编《书法教育成果集》记载了学生们学习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
3.搭建回报感恩平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己人格修养的同时,更要感恩他人、服务社会。一是开展大型优秀传统文化服务,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组织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茶艺社学生负责接待各国元首,受到亚奥理事会主席的称赞,国乐社梁倩茹同学的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温家宝的赞赏。二是长期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服务,每年组织社团开展义教、义演活动百余次,形成“学院-社区”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三是开展企业传统文化服务,组织学生在“少儿国学普及与传播的亲子互动关系研究”等项目活动中担任传统文化实践小老师。通过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服务实现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养、用”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创新有序、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保障机制
为切实保障“一课三平台”模式的有序、高效运行,建立了制度、机构、师资、资源等多元保障机制。
一是制度先行:出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塑校”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为文化素质教育确立制度保障。
二是机构保障:成立专门教育教学机构国学研究所(后更名国学院),属系一级教学单位,集“方案设计、教研教改、课程开设、师资培训、活动组织、服务开展”功能于一身,统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三是创新机制:创立“学院一把手牵头、国学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献策、国学院全面统筹实施、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化建设工作委员协调联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运行机制。
四是打造师资:引进大师入校园,构建了“专任教师+国艺讲师+讲座教授+非遗大师”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聘请国家非遗传承人谢导秀等3位非遗大师,37位国艺讲师及中山大学教授冯达文等84位讲座教授开设选修课和传统文化讲座课程。出台教职工传统文化培训制度,开展全校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分批次组织教职工赴孔子故里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
五是资源保障:构建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乐学的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线下建设了茶艺室、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校内外传统文化实训基地34个;线上建设了广东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国学精粹》网络课程以及国学传习网(广东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设立了国学讲坛、名师课堂等线上学习栏目。
三、成效与推广
(一)育人成效
2006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使4.18万人次学生受益。学生在传统技艺项目中获国家级奖7项、省级奖47项;培养高级茶艺师129人、省技术能手(茶艺)2人、团中央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1人。零点公司《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建设成果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对毕业生职场表现的总体评分为4.34分(满分5分),达到优秀水平;在规范制度的遵守(4.61分)、举止谈吐(4.52分)等方面的评价达到非常优秀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如从2015届91.61%提高到2016届95.91%),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34%以上,位居全省前列。炯熠公司《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评估数据报告》显示:学生对国学课程的满意度高达90%,表示参加三平台活动有收获的占到9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达94%。
(二)同行辐射
牵头成立21所学校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平顶山工业职院、广东轻工职院等省内外29家高职院校专程到学院学习成果经验,晋中职院等院校采用《国学精粹》教材;系列教材2014年陆续出版后全国使用量达51146册。在“21世纪儒学教育之发展研讨会”(香港大学)、“全国国学与大学德育论坛”、“全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20余次国内外会议上报告推广。多位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给予高度评价,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刘洪教授撰文指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国学研究所,并将《国学精粹》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开创了国内高职院校先河,在以国学教育创新校园文化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三)社会影响
1.服务地方:作为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市中小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广州地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5138人次,绩效评估优秀率100%。服务地方政府大型社会公益项目,如广州亚运会期间负责接待各国元首及国家领导人的服务受到赞扬。参与广州幸福社区建设,建成大东街、荔枝湾等国学社区,2013年以来在大东国学社区举办了24期传统文化服务,参加人数逾千人,
被广州市政府作为幸福社区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2.服务企业:承担佛山聚能公司等4家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到账经费100.1万元。
3.权威评价:举办全国名家古琴音乐会6次,建设谢导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传承人)大师工作坊,推动岭南古琴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培训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师生2批。《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国家领导人叶选平亲笔题写“广结缘”鼓励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认为“学院重视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涵养性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学精粹’必修课,并辅助学生社团推广书法、古琴、茶艺,营造人文校园,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经典诵读,为大专学校做出了榜样。”
(四)国际影响
国际儒学联合会吸纳国学院为团体会员,国学院负责人被聘为国际儒联理事、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泰国玛希隆大学使用“国学教养教育丛书”作为中国文化培训教材,师生反应良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生专程来学院学习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校长在学院体验传统文化后深为赞赏,专门组织学生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中华雅艺体验营”活动;主办承办了国际儒联儒学普及会议、“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岸四地研讨会等会议8次,哥伦比亚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600余位专家学者到校参会交流。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本案例形成的《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一课三平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9月,在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中,我院报送的“系列课程明礼游艺传承优秀文化,三大平台学以致用践行中华美德”案例在来自全国的160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优秀案例,《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党的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精神的指引下,在两办文件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所构建和实践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基础必修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示范、可推广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