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注我们
理论探究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者的视角与路径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者的视角与路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王波


摘要

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保障,也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中介。本文总结与反思了高 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灵魂与核心的问题,突出强调了专业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保障,也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中介。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抓手的专业课程改革受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在经历了几轮改革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不断提升。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忽视专业文化课程建设,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反思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围绕专业课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破除以“学科”为逻辑设置课程的模式,实施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的模式。具体做法是先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入手,然后,再根据这些职业能力形成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设置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学结合,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课程特色,又进一步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认为“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并在全国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广泛应用。

第二,在课程结构上,破除传统以“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组合课程的学科型结构,改革为以“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大课程模块组合课程的能力型结构,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以“必须够用”为度,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课程建设形式上,以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课程建设内涵。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6月共有369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包括本科类、高职高专类及网络教育类,对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在课程建设方法和手段上,顺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高职课程建设,大力推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建设,以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应该说,这些改革和建设契合了我国高职教育不同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改革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

(一)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灵魂和核心,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上述专业课程改革,虽然在课程设置方式和课程结构上做出了一些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改革,在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很大改进,但是,由于忽视专业文化建设和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抓住了专业人才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看不到蕴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使得专业课程缺乏核心与灵魂,无法构建完善的核心知识体系;二是这种“就要素说要素”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得课程成为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内容的系列组合,造成课程门类繁琐,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三是把专业分解成若干课程,而又缺乏统领各门课程的主线,使得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联系,专业知识难以有机融合,课程设置出现结构性断裂。

(二)课程改革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与学生成长的需求

近年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高职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蓝领”,他们迫切需要提升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开发了不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只有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才能真正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专业文化的挖掘并将专业文化的成果固化到专业课程中去。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文化和行业企业的要求知之甚少。一组针对石油化工行业18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证调查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满意度为80%,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为20%~40%。2016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51所高职院校对全国1083个企业进行的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现状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度为“一般”的占38.7%;“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占10.5%,“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仅占50.8%。可见,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文化认知、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等总体评价不高,与企业的愿望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背后都不同程度折射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教育缺失的痼疾,反映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出现脱节。

(三)课程建设过于强调和依赖技术手段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等等课程形式非常漂亮,结构非常新颖,结合了岗位需求,突出了工作任务与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但是,这种新课程过于强调和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课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未真正促进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背离了课程建设的宗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院校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是在课程结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改变,用新形式剪裁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缺乏对课程内在品质的挖掘,学生实际所学知识并无实质变化。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为了从根本上革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存在的上述弊端,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狠抓专业文化建设,把专业文化作为专业的灵魂和软实力,按照专业大类开发专业文化课程,组织编写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教材,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了文化育人理念的落地生根,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课程建设理念,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转变课程建设理念是开展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从工业文化、产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高职专业的灵魂,是高职院校专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产教融合和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而要把专业文化建设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就必须转变课程建设理念,构建以专业文化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立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过去以专业基本理论构成为依据划分课程结构的理念,摆脱学科模式和职业模式下“就要素说要素”,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整体优化以及课程结构缺乏灵魂的弊端,从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角度出发,构建以专业文化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提升相统一。高职院校管理层应切实转变育人理念,建立起对专业文化、专业文化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在学校层面积极推进专业文化课程建设。专业教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专业文化课程建设中去,理清专业发展和专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能够体现时代发展轨迹、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提炼专业文化精髓,重塑专业文化灵魂,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二)把握专业文化内涵,挖掘专业文化要素

把握专业文化的内涵是开展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关键。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而复杂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即一种精神属性、表达体系或思维范式。广义的文化则与历史文明相关相融,如希腊文化与希腊文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我们所理解的专业文化是指专业或专业群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积淀、提炼和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因此,它既是一种狭义的文化,也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从狭义上来讲,专业文化是指专业思想文化表达体系,即专业特有的精神属性、思维范式和特定规则,以及专业所依托行业(职业)的核心价值、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等;从广义上讲,专业文化包含了专业的发展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贡献,重要的时间节点,重要的人物、事件或物件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文化,我们将专业文化概括为5个要素:

(1)历史要素。历史要素包括专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原因,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与地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互与融合;专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故事;专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等。以《印刷出版文化》课程为例,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激光照排技术是印刷技术和印刷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技术革新,不仅在印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印刷出版文化》课程要以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为主线展示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明、发展和外传的历史,彰显中华民族对人类印刷文明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精神要素。精神要素包含了专业的核心价值、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使命责任等内容。例如,《护理文化》课程重点从“真、善、美”3个角度,介绍护理专业严守规范的科学精神、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精神、关爱病人的仁慈精神以及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和护士从外表到心灵对美的追求。

(3)职业要素。职业要素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情感、服务理念、行为准则等。例如,《会计文化》课程重点介绍会计从业人员“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从对学生渗透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教育。《酒店文化》课程注重将酒店行业(企业)的服务理念引入课程,如丽思卡尔顿酒店的“我们是为淑女和绅士服务的淑女和绅士”理念,洲际酒店的“伴您左右”理念,皇冠假日酒店的“先行一步,用心服务”理念,假日酒店的“主宰真实自我”理念等等。这些职业要素的全面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

(4)特色要素。特色要素包括专业(行业)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色等,是专业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IT文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养成创新、创造的思维方式。《园林文化》则通过园林与美学、艺术、文学、山水、建筑、植物造景文化关系的介绍,全面展示园林文化的独特风貌。《数字艺术文化》和《设计艺术文化》则突出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专业文化特征。

(5)器物要素。器物要素包括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物件、器物;专业(行业)标志物、象征物等。《汽车文化》课程对汽车博物馆中展示的各个时代的名车和著名汽车公司发展历程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汽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对人类交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汽车专业的自豪感和学习动力。《建筑文化》课程通过介绍中、西方建筑的经典案例,充分展现建筑之美,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专业文化教材,固化课程建设成果

教材开发是开展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核心。专业文化教材是站在文化的高度对专业发展和专业文化传承历史脉络的梳理,是对专业文化精髓的挖掘和提炼。在明确了专业文化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传递专业文化知识,就必须开发专业文化教材。为此,我院14个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团队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了几个关键路径:

(1)坚持开放性,吸收多元文化元素。要突破单一专业思维,找准专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切入点,不断融入行业、企业和职业先进文化元素,将行业文化的本质要求纳入专业文化中来。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和专业文化教学活动,建立起专业与企业、行业、产业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有效机制。

(2)突出多样性,处理好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关系。行业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相通之处,即共性文化。例如,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对于从业者的责任意识、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但与此同时,专业文化又植根于不同的行业文化,行业文化由于发展背景、社会影响、社会接受程度等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专业文化也应该是一种特色文化、个性文化。为此,学院要求各专业要避免同质化倾向,突出专业文化的多样性,针对特定的专业或专业群,挖掘和提炼不同的专业文化,彰显不同专业的特色,形成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专业文化。

(3)注重体验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契合高职学生特点,各教学单元都要有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和体验性活动等内容设计,鼓励师生之间开展研讨,有些部分甚至将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或直接到企业去授课,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

(4)强调可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文化教材不是研究性的专著,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做到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语言灵动、趣味性强,易于学生接受,避免太过学术化、专业化。

三、专业文化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3年多的实践,学院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已经在全院各专业全面铺开,专业文化课程教材编写进展顺利。专业文化课程改革已经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在专业课程建设理念上取得了新突破。通过改革和实践,广大教师对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达成了高度共识。从而,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课程建设理念,突出了专业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取得了新突破。初步构建了以专业文化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凸显了专业文化在专业建设中的灵魂与核心地位,使学院文化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很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问题,对学生一生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三,打通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了以往专业课程彼此割裂、缺乏贯通的弊端,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过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大难题,效果也不尽人意。通过专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深化了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提高了对专业学习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当然,学院专业文化课程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还不完全成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教师对“文化”定义的理解存在问题,理解过于机械褊狭,未能体现出专业文化的本质要义,把专业文化简单化、标签化、片面化,未能触及专业文化的精髓。再如,部分教师缺乏文化自觉,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够熟悉,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往往受到单一专业思维的限制,就专业论专业,无法跳出专业的“框框”,站在文化的高度理解专业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有效解决。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